骑马与砍杀中文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Register!)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购买CDKEY 小黑盒加速器
查看: 4573|回复: 3

史料:王绘论宋金和战-《绍兴甲寅通和录》

[复制链接]

1

主题

32

回帖

25

积分

随仆

Rank: 1

UID
54608
第纳尔
194
精华
0
互助
1
荣誉
1
贡献
0
魅力
1
注册时间
2007-11-27

原版正版勋章战团正版勋章维京征服正版勋章霸主正版勋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5-4-18 12: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lf_soldat 于 2015-4-18 12:58 编辑

  绍兴四年,赵构遣使节前往金国割地求和,作为副使的王绘(武显大夫,相当于今天的驻外武官)在出使前给赵构朝廷写了一份札子,具言议和的危害。之所以将王绘的札子拿出来正是因为他的身份:求和使节团副团长。找不到合适人手,只能让一个主战的臣子出使金国求和,可见当时南宋的主流民意是如何的,也可见赵构的卖国行径是如何不得人心。至于后世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求和理论,早800年在南宋朝廷就有人列举出来了,王绘也在文中进行了一一驳斥。考虑到当下不少对古文一窍不通的傻缺小白也有勇气胆敢指点江山,所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附在下面。

以下摘自 《绍兴甲寅通和录》:
  绘窃有一策,辄敢冒进:自古两国议和,皆以势力相孚,不能相下,于是有讲和修睦之请,息兵安民之议,未闻以弱和强,彼初无畏惮,曲意定和者也。澶渊之役,规模宏远,昭然可见。比年诸将蓄锐练兵,士气思奋,百倍于前日。第以朝廷方笃信黠虏诈和之请,断然不疑,敛兵不动,以示诚意,遂使使命淹延岁月,堕欲奋之士气,乖归附之民心,中外愤郁。累年于兹,和议未定,虏兵已集。背天逆理,不亡何待?
  窃闻警报初至,宣抚韩开府奋袂怒发,激励士卒,以殄丑虏为期,统率全军,绝江驻扎淮甸,伺便以进,其军踊跃,如赴私仇,议者谓必能成功。
  独念建康控扼之地,闻朝廷已遣张太尉提兵迎敌,虏已压境,行似不可缓;仍命刘开府相与应援,以破逆贼三不救之说。将怒兵奋,虏气自慑,更望朝廷勉励诸将,以安危存亡在此一举,使其率厉士卒,争先鼓勇。军声既壮,国威自立,则绘衔命以往宣布威灵,庶几乎其有济矣!
  苟不知出此,不度事势,止为退懦之计,效尤前辙,示之以怯,益使吾军士气不扬,乘舆再动,社稷必危。万一虏计少革前日之弊,所至按兵不扰,迟以岁月,人心苟安,则大事将去矣!而乃以一介之使,驰入不测之虏,是犹以羊喂虎,至则靡尔,何功之有?
*************下为译文*************
  在下有话冒昧地向朝廷进呈:自古以来两个国家之间议和的基本条件是战场上谁都占不到对方便宜,所以双方才会都有讲和修好的实际需求,而以结束战争作为安抚民众的国策。从没听说过一个军事弱国能够向强国求得和平,既然金国根本没有畏惧忌惮我国的意思,那所谓的和平就只可能是虚假的。当年与辽国的盟约之所以能够影响深远、维持日久,正是因为宋辽在澶渊战役的势均力敌。(译注:此段论证严密,轻松车翻傻缺无数)
  近年来,诸位大将养精蓄锐,操练兵马,士兵们也想着奋勇杀敌,军队的士气比以前百倍高涨。可惜朝廷却因为对金国狡猾的虚假议和深信不疑,总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对和平的诚意。殊不知,这是在让恢复故土的使命埋没在岁月中,让高涨的士气日益衰退,让归附在朝廷下的民众失望,让官方和民间的所有舆论都为之愤怒郁闷。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毫无意义的示好金国,却并未换来真正的议和。现在金人一再集结兵马准备南下,像这样违背天理叛弃道义的行为,除了灭亡我们还会有什么别的打算吗?
  我听说刚得到敌人意图南下的消息,韩世忠宣抚就非常生气地振奋军队,激励士气,期待着能够击败这些行为恶劣的敌人。他统帅全军渡过长江,驻扎在淮河附近,等待有利的时机进兵。士兵们踊跃的情况,就像要去为自己家人报仇一样,看见的人都觉得韩将军的军队必然能够获得胜利。(译注:韩世忠在本年获得大仪镇之捷)
  建康是能够掌控整条长江防线的要紧之地,我听说朝廷已经派遣张俊太尉的军队在这里准备迎敌,既然敌人已经快要逼近国境,因此他的行动不会再缓慢;同时又命令刘光世将军和他相互支援,这是让敌人污蔑我们各支军队间不会互相援助的流言破灭。(译注:王绘在这里揶揄逃跑太尉张俊和贪功将军刘光世够狠,骂人不带脏字)将军们都已经战意满满,士兵们都已经奋勇激昂,还是请朝廷能够继续勉励各支部队,告诉他们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节,让他们带领着激励的士兵争相吹响进攻的号角。如果军队的声望高了,国家的威严也自然就确立了。这样的基础上,再让我受命出使金国,宣扬我国的威武和地位,这才是能够让形势得到好转的策略。
  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不对眼下的形势进行判断,而是一味地懦弱退让,还是和之前几年一样求和,就会使我军的士气无法高扬,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您如果自己率先南逃,那么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危险。万一金国吸取了以往南下的教训,变更他们一路烧杀掳掠的策略,而是对攻下的地盘进行怀柔,这样用不了多少年,原来宋朝的子民就不会再想着反抗,到时候整个天下就不会有宋国的位置了。而现在,朝廷却仍然派出割地求和的使节去和难以预测的金国打交道,这就好比是送羊给老虎吃,即使我完成了官面上的使命也是于事无补,更不用说对国家有什么功劳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荣誉 +1 第纳尔 +20 互助 +1 魅力 +1 收起 理由
weeks主号 + 1 + 20 + 1 + 1 文章不错,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评分

127

主题

3000

回帖

1113

积分

骑士

Rank: 4Rank: 4

UID
142960
第纳尔
5812
精华
0
互助
17
荣誉
9
贡献
0
魅力
26
注册时间
2009-7-17

元老骑士勋章骑士美德之英勇勋章[杰出会员活跃勋章]骑砍中文站微博会员勋章骑砍中文站微信会员勋章

鲜花(508) 鸡蛋(77)
发表于 2015-4-21 02: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个沙发。品茶论道。
                     

13

主题

160

回帖

67

积分

扈从

Rank: 2Rank: 2

UID
2494411
第纳尔
363
精华
0
互助
3
荣誉
0
贡献
0
魅力
0
注册时间
2015-4-9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5-4-21 0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开了帖子,不知道怎么回事还得审核。那就先贴在这吧
与楼主共享。

13

主题

160

回帖

67

积分

扈从

Rank: 2Rank: 2

UID
2494411
第纳尔
363
精华
0
互助
3
荣誉
0
贡献
0
魅力
0
注册时间
2015-4-9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5-4-21 08: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使金语录考
1)赵良嗣《燕云奉使录》
赵良嗣于宣和二年(1120)、四年和五年屡次往返宋金之间,此书即其出使报告。虽未见于著录,但《三朝北盟会编》第四、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各卷均有征引,书名皆同,惟《会编》卷首引用书目作《燕云奉使总录》。此书性质不同于例行之语录,应属泛使向朝廷提交的专题报告。
2)连南夫《宣和使金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宣和使金录》一卷:太常少卿安陆连南夫鹏举弔祭阿骨打奉使所记。时宣和六年。”按之《宋史·徽宗纪》,宣和六年(1124)正月戊寅有“遣连南夫弔祭金国”的记载。《金史·交聘表》亦云:天会二年四月,“宋始遣太常少卿连南夫等来弔”。乾道五年(1169)楼钥使金途经赵州时,见赵州城南安济桥上“题刻甚众,多是昔时奉使者。有云‘连鹏举使大金至绝域,实居首选,宣和六年八月’”云云。[82] 这条题记就是连南夫此次使金回程途中所留下的。其语录今已不存。
3)钟邦直《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此书是许亢宗宣和七年(1125)奉使金国的行程录。《三朝北盟会编》卷二○曰:“宣和七年正月二十日壬辰,诏差奉议郎、尚书司封员外郎许亢宗充贺大金皇帝登宝位国信使,武义大夫、广南西路廉访使者童绪副之。”据该《行程录》记载:“甲辰年,阿骨打忽身死,其弟吴乞买嗣立,差许亢宗充奉使贺登位,……于乙巳年春正月戊戌陛辞,翌日发行,至当年秋八月甲辰回程到阙。”又《金史·交聘表》载:天会三年六月辛丑,“宋龙图阁直学士许亢宗等贺即位”。[83]
关于此书的作者,过去曾有两种不同说法。从《三朝北盟会编》卷首的引用书目来看,光绪四年活字本和光绪三十四年许刻本均作许亢宗,而明抄本作钟邦直;《会编》卷十七引作“钟邦直行程录”;卷二○在记载许亢宗为国信使、童绪为副使之后,又曰“管押礼物官钟邦直”,活字本和许刻本此句紧接上文之后,然后另起一行为“《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曰……”,而明抄本将“管押礼物官钟邦直”八字置于《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之前,则是以钟邦直为此书作者。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小注,引作“钟邦直旧帐行程录”。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该行程录第二十八程的一段文字:“使长许亢宗,饶之乐平人,以才被选,为人酝籍,似不能言者,临事敢发如此。”这显然不是许氏本人的自述。陈乐素先生据以考定此书作者应为钟邦直,已成不刊之论。[84]
此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版本:
①《靖康稗史》本。即《靖康稗史》七种之第一种,题为《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起自白沟契丹旧界,止于虏廷冒离纳钵”,共计39程,应是一个完整的本子。今有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可供参阅。[85]
②《三朝北盟会编》本。《会编》卷二十整卷抄录此书,题为《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虽各本详略不同,但均非足本。贾敬颜先生有《许亢宗行程录疏证稿》,[86] 即据此为底本。又《会编》卷十七称引“钟邦直行程录”,约千字左右,内容主要记述宣和四年童贯攻辽燕京事,此事与许亢宗使金了不相涉,我怀疑这段文字并非出自该行程录,但目前尚未查到它的真正出处。另外,《系年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小注中引钟邦直《旧帐行程录》曰:“虏主名文,小字阿古忽。”这句话也不见于此书的各个本子,不知出处是否有误。
③《大金国志》本。《大金国志》卷四十为《许奉使行程录》,虽39程俱全,但文字多有节略。
4)郑望之《靖康奉使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有郑望之《靖康奉使录》一卷。郑望之奉使事见于《宋史·钦宗纪》:靖康元年(1126)正月癸酉,“金人犯京师,命尚书驾部员外郎郑望之、亲卫大夫康州防御使高世则使其军”。《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八、卷二九、卷三三多次征引此书,均作《靖康城下奉使录》。此书并非语录,系泛使呈交朝廷的专题报告。
5)李若水《山西军前和议奉使录》
靖康元年(1126)八月及十一月,李若水两次奉命出使金左副元帅宗翰军前,商议割让三镇事,此书即其奉使实录。《三朝北盟会编》引用书目作《山西军前和议奉使录》,卷五五引作《靖康大金山西军前和议日录》,卷六三引作《奉使录》。此书性质系泛使之专题报告。
6)傅雱《建炎通问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建炎通问录》一卷: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纲所进。”傅雱使金事见《系年要录》卷六建炎元年(1127)六月戊寅条:“宣议郎傅雱特迁宣教郎,充大金通问使。”又据《宋史·高宗纪》,建炎元年六月戊寅,“遣宣义郎傅雱使河东军前,通问二帝”。此书节本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就其内容来看,亦为泛使之专题报告。
7)杨应诚《建炎假道高丽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建炎假道高丽录》一卷:杨应诚撰。取道辽东,奉使金虏,不达而还。”杨氏奉使事见《系年要录》卷一四建炎二年(1128)三月丁未条:“两浙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杨应诚假刑部尚书,充大金、高丽国信使。……谓尝随其父任边吏,熟知敌情,若自高丽至女真,其路甚径,请身使三韩,结鸡林以图迎二圣。……遂与副使韩衍、书状官孟健自杭州登海舶以往。”是年六月丁卯,杨氏一行至高丽,欲自高丽使金,高丽国王楷不允,“应诚留高丽凡六十有四日,楷终不奉诏,应诚不得已,与楷相见于寿昌宫门下,受其所拜表而还”。李心传注云:“此据应诚所上语录修入。”[87]《建炎假道高丽录》大概就是此次奉使的语录。
8)章谊《奉使金国语录》
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上地理类:“《章忠恪奉使金国语录》一卷:右绍兴三年章谊以龙图阁学士、枢密都承旨充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谊录其报聘之语也。”这条著录年份有误,据《系年要录》卷七二绍兴四年(1134)正月乙卯条:“龙图阁学士、枢密都承旨章谊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章谊此行为泛使,但此书是语录而非专题报告。
9)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一绍兴四年(1134)九月十九日曰:“以左朝请大夫、试尚书工部侍郎魏良臣充奉使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使,右武大夫、果州团练使王绘副之。”此书未见宋人著录,仅见于《三朝北盟会编》。《会编》卷一六一至一六三用将近三卷的篇幅抄录此书,题为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又《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杂史类存目亦有此书,但估计也是从《会编》辑出来的本子。据该书记载,魏良臣一行回朝之后,“上问过界事,皆如《语录》对”。[88] 由此可知,此行另有呈国信所备案的语录,而由王绘执笔的《绍兴甲寅通和录》则是泛使的专题报告。
10)何铸《奉使杂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奉使杂录》一卷:绍兴十二年,何铸使金所录礼物、名衔、表章之属。”何铸使金事见《系年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乙卯条:“御史中丞何铸充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大金报谢使。”又《金史·交聘表》云:皇统二年(1142)二月辛卯,“宋端明殿学士何铸、容州观察使曹勋来进誓表”。何铸等人的使命是正式签订宋金和议。据陈振孙的著录来看,此书大概是交付国信所备案的文件,但其内容与例行之语录有所不同。
11)雍希稷《隆兴奉使审议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隆兴奉使审议录》一卷:左奉议郎雍希稷尧佐撰。隆兴二年,编修官胡昉、閤门祗候杨由义使金人军前,审议海、泗、唐、邓等事,不屈而归。希稷,其礼物官也。所记抗辩应对之语,多出由义。”胡昉等人使金事,见于《宋史·孝宗纪》:隆兴元年(1163)十一月癸丑,“以胡昉、杨由义为使金通问国信所审议官”;二年二月乙酉,“胡昉自宿州还。初,金帅以昉等不许四郡,械系之,昉等不屈,金主命归之”。从书名来看,此书不像是语录,其中多记“抗辩应对之语”,很可能也是一份泛使专题报告。
12)楼钥《北行日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北行日录》一卷:参政四明楼钥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温州教授,以书状官从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纪行。” 汪大猷使金事见《金史·交聘表》:大定十年(1170)正月壬子朔,“宋试吏部尚书汪大猷、宁国军承宣使曾觌贺正旦”。关于楼钥随汪大猷出使的因由,《北行日录》卷首有一段题注曰:“时待次温州教授,随侍兖公守括苍,受仲舅汪尚书大猷之辟。”正文一开始也交代说:“乾道五年己丑十月九日辛卯,邸报仲舅侍郎充贺正使,曾总管觌副之。十日壬辰,蔡兴以仲舅书来辟充书状官,二亲许一行。”
此书的性质很清楚,陈振孙明确指出它是一部“使金纪行”的作品。准确地说,《北行日录》是书状官楼钥的一部日记体的私人笔记,其中拉拉杂杂地记叙了许多与奉使金朝无关的事情,包括出使前后的一些私人应酬活动等等,可见它绝非属于公文书性质的语录。《北行日录》卷上乾道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条,记真定府赐宴一事,谓“押宴下人李泉争执礼数,语具《语录》”云云,说明另有呈国信所备案的语录。
今本《北行日录》分为上下两卷,主要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和《攻媿集》本。[89]
13)范成大《揽辔录》
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有意向金朝挑衅,欲遣泛使使金,提出改变不平等的受书礼的要求。是年闰五月戊子,范成大受命“使金求陵寝地,且请更定受书礼”;同年九月,“范成大至自金,金许以迁奉及归钦庙梓宫而不易受书礼”。[90]《揽辔录》即是此次奉使所留下的语录。
此书之著录最早见于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上地理类:“《揽辔录》二卷:右范成大乾道六年……(与)康湑为奉使大金国信使副,其往返地理日记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则曰:“《揽辔录》一卷:参政吴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记闻见。”《宋史·艺文志》传记类也著录为一卷。根据今天各种传本的情况来看,此书原来的篇幅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估计足本当为二卷,一卷本可能是节本。该书之书名,各家著录并无出入,惟《通鉴》胡注多次引用此书,书名均作《北使录》。[91]
据我推断,《揽辔录》与一般语录多由胥吏代笔的情况不同,很可能是出自范成大本人之手。何以见得呢?范成大平生所到之处,好为纪行之作,故“使北有《揽辔录》,入粤有《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出蜀有《吴船录》”。[92]《揽辔录》一书,就其体裁而言可算是一部标准的“行程录”,完全符合语录的特征,但它比一般语录所反映的信息要详细得多,尤其注意记录有关金朝世风民情、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作者是一个有心人,这样的作品当然不会是出自那些习惯于将语录作为案牍文字来书写的胥吏之手。在宋人语录中,《揽辔录》是颇为流行的一部名著,它的版本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本子。
①陶宗仪《说郛》本。见涵芬楼本《说郛》卷四一,书名下注有“卷全”二字,实则是一个仅有两千余字的节本;所谓“卷全”者,只能说明这个节本早已有之,陶宗仪并未对它进行任何删节。明清以来通行诸本,如《宝颜堂祕笈》本、《稗乘》本、《续百川学海》本、宛委山堂《说郛》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等,全都源自这个本子。
②《三朝北盟会编》本。《会编》卷二四五节引《揽辔录》约3 600余字,其内容大都不见于《说郛》本,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关于《会编》所引《揽辔录》,过去存在一个误会。孔凡礼先生首先指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小注中征引《揽辔录》十余条,均不见于传世诸本。[93] 后来陈学霖先生进而发现,李心传所征引的《揽辔录》佚文全都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五后半部分的《族帐部曲录》中,于是他断定这篇载有金朝七十余位文武大臣履历的文献也是《揽辔录》的佚文。[94] 我对《族帐部曲录》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它所记述的金朝人物仕履,有的竟比《揽辔录》的成书时间要晚二十来年,说明这篇文献绝不会是《揽辔录》的佚文;李心传在《系年要录》小注中所征引的那些内容,全都是从《会编》卷二四五所载《族帐部曲录》转引而来的,因徐梦莘将这篇《族帐部曲录》紧接在范成大《揽辔录》之后,从而造成了李心传的误解。[95]
③《黄氏日抄》本。黄震《黄氏日抄》卷六七节抄《揽辔录》约九百字,[96] 大多不见于《说郛》本,与《三朝北盟会编》本则互有详略。
1987年发表的陈学霖《范成大〈揽辔录〉传本探索》,篇末附有《揽辔录》的三个版本资料(即涵芬楼《说郛》本、《三朝北盟会编》本和《黄氏日抄》本的影印件),为学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近年由孔凡礼先生点校出版的《范成大笔记六种》,[97] 其中第一种就是《揽辔录》。遗憾的是,这个整理本只辑录了《说郛》本和《黄氏日抄》本的内容,却遗漏了字数最多的《三朝北盟会编》本;且仍旧将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小注中所误引的文字当作《揽辔录》的佚文附录在后面。孔凡礼先生对宋代文献极为娴熟,但学术资讯的隔膜使他未能提供一个《揽辔录》的最佳版本。
14)姚宪《乾道奉使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乾道奉使录》一卷:参政诸暨姚宪令则乾道壬辰使金日记。”壬辰为乾道八年(1172)。姚宪使金事见《宋史·孝宗纪》:乾道八年二月戊申,“遣姚宪等使金贺上尊号,附请受书之事”。又《金史·交聘表》载:大定十二年四月,“宋试吏部尚书姚宪、安德军承宣使曾觌贺加上尊号”。此书今无传本。
15)韩元吉《金国生辰语录》
《宋史·艺文志》故事类有韩元吉《金国生辰语录》一卷。韩元吉使金事见于《宋史·孝宗纪》: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丁巳,“遣韩元吉等贺金主生辰”。亦见《金史·交聘表》:大定十三年(1173)三月癸巳朔,“宋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等贺万春节”。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六有《书〈朔行日记〉后》一文:
呜呼,靖康之祸,吾及之也,尚忍趋庭而见于敌哉。然吾尝念之,中原陷没滋久,人情向背,未可测也,传闻之事,类多失实。朝廷遣侦伺之人,捐费千金,仅得一二。异时使者率畏风埃,避嫌疑,紧闭车内,一语不敢接,岂古之所谓觇国者哉。故自渡淮,凡所以觇敌者,日夜不敢忘,虽驻车乞浆,下马盥手,遇小儿妇女,率以言挑之,又使亲故之从行者,反覆私焉,往往遂得其情。……淳熙改元,出守婺女,夏曝书,见《朔行日记》,因书其后。[98]
韩元吉奉使金朝是乾道八年至九年间(1172—1173)的事情,而上文写于淳熙元年(1174)夏。《朔行日记》未见著录,我们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作者的上述题记,恐怕它与《金国生辰语录》并不是同一件作品,也许是韩元吉在语录之外所写的一部日记体的私人笔记。
16)周煇《北辕录》
这是淳熙四年(1177)周煇随张子正奉使金朝所撰语录。《北辕录》开篇说道:“淳熙丙申十一月二十九日,诏待制敷文阁张子正假试户部尚书,充贺金国生辰使,皇叔祖右监门卫大将军士褒假明州观察使、知东上閤门兼客省四方馆事副之。明年正月七日陛辞出国门。……四月十六日到家。是行往返凡九十六日。”证以《金史·交聘表》,大定十七年(1177)三月辛丑朔,“宋遣试户部尚书张子正、明州观察使赵士葆等贺万春节”。关于周煇在使团中的身份,《北辕录》只字未提,《清波杂志》卷三“朔北气候”条自称“煇淳熙丙申从使节出疆”,亦言之不详。据余嘉锡先生考证,周煇终身为处士,从未入仕途,“煇以处士随使节出疆,盖充上中节也”。[99] 处士充上、中节是有规章可循的,淳熙十年十一月二日,“诏自今奉使亲随二员,愿差无官人者听”。[100] 周煇使金在此之前,说明这种情况早已有之。
此书见于涵芬楼本《说郛》卷五四,书名下注明为一卷,但可能经过陶宗仪的删节。后出诸本如《历代小史》本、《古今说海》本、《续百川学海》本、宛委山堂《说郛》本等,均出自这个本子。
17)郑俨《奉使执礼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奉使执礼录》一卷:进士郑俨撰。淳熙己酉中书舍人莆田郑侨惠叔使金贺正,会其主雍病笃,欲令于閤门进国书,侨不可。已而雍殂,遂回。”据《金史·交聘表》,大定二十九年(1189)正月壬辰朔,“宋显谟阁学士郑侨、广州观察使张时修等贺正旦。上大渐,宋正旦使遣还”。郑俨其人无可查考。按福州永福县(今福建永泰县)高盖山有宋人题名四段,其中之一曰:“郑俨、王介、郑守仁同来瞻胜概,为之忘归。嘉泰元年三月二十三日书。”[101] 我想这位郑俨应该就是《奉使执礼录》的作者,估计他与贺正旦使郑侨或许有什么亲故,其身份当是使团之上节或中节人。
18)郑汝谐《聘燕录》
《遂初堂书目》地理类有郑汝谐《聘燕录》一书。郑氏使金事见于《宋史·光宗纪》:绍熙三年(1192)九月戊子,“遣郑汝谐等使金贺正旦”。又见《金史·交聘表》:明昌四年(1193)正月己巳朔,“宋显谟阁学士郑汝谐、均州观察使谯令雍贺正旦”。此书今已不存。
19)余嵘《使燕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使燕录》一卷:尚书户部郎龙游余嵘景瞻撰。嘉定辛未,嵘使金贺生辰,会有鞑寇,行至涿州定兴县而回。”余嵘使金事见《宋史·宁宗纪》:嘉定四年(1211)六月丁亥,“遣余嵘贺金主生辰,会金国有难,不至而还”。有关余嵘奉使金朝之始末,刘克庄《龙学余尚书神道碑》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嘉定四年六月,“充金国贺生辰使。……抵涿州定兴县,铃声迅急,驿马交驰。……俄有使传虏旨遣回。……十月,公至阙下。……公有《使燕录》一卷,纪金鞑情状尤详”。[102] 是年四月,蒙古开始大举攻金,故金朝根本无暇接待宋使,而且把这一年的贺宋帝生辰使也取消了。余嵘《使燕录》今已不存。
20)程卓《使金录》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杂史类存目一有《使金录》一卷,提要云:“宋程卓撰。卓字从元,休宁人,大昌从子。淳熙十一年进士,历官同知枢密院事,封新安郡侯,赠特进、资政殿大学士,谥正惠。嘉定四年,卓以刑部员外郎同赵师岩充贺金国正旦国信使,往返凡四阅月。是书乃途中纪行所作,于山川道里及所见故迹,皆排日载之。……然简略太甚,不能有资考证。又称‘接伴使李希道等往还不交一谈,无可纪述’,故于当日金人情事,全未之及,所记惟道途琐事。”程卓受命使金事,据《使金录》说:“嘉定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有旨以朝散郎、尚书刑部员外郎程卓……充贺金国正旦国信使,忠州防御使、知大宗正事赵师嵒……充贺金国正旦国信副使。十一月五日癸丑,陛辞。”是年冬,蒙古军已从中都城下退兵,局势稍有缓解,故宋金两国又恢复了正常的交聘。
《使金录》一书今有《碧琳琅馆丛书》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以影印,收入史部第45册。[103] 又有《芋园丛书》本,系以《碧琳琅馆丛书》本为底本,已收入《丛书集成续编》第276册。[104] 诚如四库馆臣所言,此书甚为简略,“所记惟道途琐事”;但全书逐日记事,内容连贯,绝不像是一个节本。实际上,像《使金录》这样内容简略的作品在宋人语录中恐怕是很有代表性的。
21)赵睎远《使北本末》
楼钥《跋赵睎远〈使北本末〉》云:“少师以皇族之彦,孝宗妙选副国信使,上方锐意恢拓,别持一书,前此未有。而公遇事详审,抗节不挠,既深得肤使之体,迨其归奏,力陈遵养之说。上意虽无封狼居胥之快,而察公之忠诚,南北信誓,守之愈坚。三复遗编,手泽粲然,敬叹不已。既得周文忠公为隧碑以发扬之,谨书卷末以慰二贤嗣之孝思云。”[105] 赵睎远其人其书均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曾在孝宗朝以国信副使奉使金朝,这首跋是楼钥应赵氏二子之请而作的。《使北本末》当是其使金语录。
22)佚名《馆伴日录》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馆伴日录》一卷:无名氏。绍兴二十四年。”这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某位担任馆伴使的官员写下的馆伴语录,详情已不可考。
23)汪大猷接送伴语录
楼钥《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云:“金国来贺(乾道)四年正旦,借吏部尚书为接送伴使。上阅《语录》,见公敏于酬对,处事有体,滋向之。”[106] 汪大猷乾道四年(1168)之接、送伴语录仅见于此。
24)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
绍熙二年(1191)七月,金朝遣完颜兖、路伯达使宋,贺光宗生辰重明节。[107] 七月十八日,倪思受命充馆伴使、赵昴充馆伴副使,因作《重明节馆伴语录》。嘉定十二年(1219),倪思为该语录补写了一篇序言,略谓:“中兴讲和好,务大体,厌生事,于是馆伴、接伴与夫使虏,皆有语录。……与虏使周旋半月,不过寒暄劳问而已,毕事以语录上,其书本不足存,然公见之仪、私觌之礼,皆斟酌旧典,无过弗及之患,后之求诸故府者,或有考焉。嘉定己卯二月,景迂老人倪思序。” [108] 该语录后来被收入倪思文集,此序大概就是因此而作。
今本《重明节馆伴语录》出自《永乐大典》卷一一三一二“馆”字下“馆伴”条所引倪思《承明集》。[109] 倪思文集之见于宋代著录者,有《齐斋甲稿》二十卷、《乙稿》十五卷,《翰林前稿》二十卷、《后稿》二卷,《掖垣词草》二十卷,《兼山论著》三十卷,[110] 却惟独没有《承明集》;今存《永乐大典》残卷所引倪思作品也仅此一处。我想《承明集》或许是倪思的著作总集。乾隆间开四库馆时,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重明节馆伴语录》,列入《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杂史类存目一,但不知这个辑本是否尚存于世。[111] 又台湾学者王民信先生所编《南宋国信语录四种》,[112] 其中之一即为《重明节馆伴语录》,这是一个整理比较粗糙的排印本,断句或有或无,最令人费解的是,此书仅在卷首题记中注明为《永乐大典》本,而没有明示其出处。究其版本来源,无非两种可能,或是直接辑自《永乐大典》残卷,或是出自清人的某一辑本。
以上共计24种,包括入国语录,接伴、馆伴、送伴语录,以及泛使的专题报告和使臣的私人记录。其中11种尚有足本或残本传世。
——原载《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2] 《北行日录》卷上,《知不足斋丛书》本。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上(《粤雅堂丛书》本)也录有这条题记,末句作“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题”,“八年”为“六年”之误。

[83] 此条原接是年正月之后,中华书局点校本认为当在六月下,今据改。

[84] 见《三朝北盟会编考》,《求是集》第1集,246—248页。

[85] 中华书局,1988年。

[86] 见《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

[87] 《系年要录》卷一六建炎二年六月丁卯条。

[88] 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三。

[89] 收入《攻媿集》卷一一一、一一二,有《四部丛刊》本。

[90] 《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参见《金史·交聘表》大定十年条。

[91] 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肃宗至德元载十二月、卷二七一后梁均王龙德元年九月等条。

[92] 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二。

[93] 见《范成大佚著辑存》,中华书局,1983年,193页。

[94] 陈学霖:《范成大〈揽辔录〉传本探索》,原载《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下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年;收入《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

[95] 参见拙文:《范成大〈揽辔录〉佚文真伪辨析》,原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5期;收入《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96] 见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8册,622—623页。

[97] 《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

[98] 《丛书集成初编》本,据《聚珍本丛书》排印。

[99]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清波杂志》条,中华书局,1986年,第3册,1097页。

[100]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二之二。

[101] 《闽中金石略》卷七,《石刻史料新编》第17册,12975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

[102]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五,《四部丛刊》本。

[103] 齐鲁书社,1997年。

[104]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

[105] 《攻媿集》卷七五。

[106] 《攻媿集》卷八八。

[107] 据《金史·交聘表》,明昌二年七月己巳,“遣同签大睦亲府事完颜兖等为贺宋生辰使”。《宋史·光宗纪》:绍熙二年九月壬子,“金遣完颜兖等来贺重明节”。

[108] 见《永乐大典》卷一一三一二“馆”字下引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序》。

[109] 《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5册,4811—4815页。

[110]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下。

[111] 近年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漏收此书。

[112] 收入《宋史资料萃编》第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原无出版年月。按《宋史资料萃编》第3辑出版于1981年,可据此推知第4辑的大致刊行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gister!)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骑马与砍杀中文站

GMT+8, 2024-11-21 20:32 , Processed in 0.11155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