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豫章游侠 于 2017-12-7 20:08 编辑
在决战正式来临之际,小编特地用不熟悉的剪辑技巧,临时抱佛脚的做了个短视频。 不得不说,各国军队之中,匈奴的侵略性最为霸道,一个词形容是:穷匈极恶;两个词形容叫:兵凶战危;三个词形容,那么匈奴骑兵的气势实在当得起:胡尘漫天。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到那个“胡尘漫天”的匈奴时代,体验匈奴文明的苍远和强大吧。 视频戳这里↓ 势力预览·匈奴
“长生天,野茫茫。天地生我匈奴人,游荡四方把命争。 大漠、河西、河南地,是我根与叶,是我骨和魂。 大漠是我根,繁衍我生息;河西是我枝与干,汲取西域血与肉,滋养我强壮;秦人遗我河南地,阳光雨露由此来” 被四周民族所畏惧的匈奴,从残酷的北亚草原中进化而来,是一只为战争而生的巨兽。 广袤的北亚草原,被狭长的戈壁沙漠切割成了漠南和漠北两个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活动的基地,也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冲突与战争的主要场所。 在北边游牧民族长期兼并融合之后,匈奴兴起于大漠。 在四野寥廓的大漠之上,自然条件决定了匈奴人的经济生活只能以畜牧与狩猎为主。为了追逐丰盛的水草,匈奴人常常四处迁徙,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牧的生活。辽阔的草原决不是和平安宁的净土,不知潜伏着多少莫测的危险。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凶猛野兽的突然袭击,邻族的偷袭侵掠,锻炼了匈奴族剽悍善战、争强好胜的民族性格,也养成了匈奴人自幼就善长骑射的特长。从孩提时起,匈奴人就骑在羊背上,手挽小弓练习射杀鸟鼠,稍大之后则追射狐兔,成年后壮男尽数编入甲骑,平时与妻儿老小生活在一起,从事畜牧生产,战时则举族而迁,随军出征,攻战劫掠。这种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一的体制,使匈奴军队不仅有强大的战斗力,而且具备极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没有笨重的后勤辎重的牵累,非常适合在大漠之上长途奔袭作战。匈奴军队这种特点,在日后的汉匈战争中曾经一度显示出其优势,致使汉军疲于奔命。 在曾经的游戏中(戎马丹心Ⅰ汉匈全面战争)中,尽管大汉的强盛让人惊叹。但是任何一个选择匈奴开局的玩家,都会被马上民族的狂暴战力所震惊。其中驰骋四方,只考虑进攻,不考虑防守的快意,想必令你的内心蠢蠢欲动。 战法:匈奴独特的毂骑阵,想必让缺少远程和骑兵的对手很是头疼。 兵种:匈奴士兵皆为马背战士,尤以骑射兵种最为突出,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而他们的重甲骑兵也不容小觑,肉搏能力同样惊人。
特性:匈奴士兵吃苦耐劳,善于忍饥耐渴。常年在北方行走,他们已经习惯了时常出现的暴风雪,而他们的中原对手,则会收到天灾沉重的打击。 君主:伊稚斜单于 疆域:北至丁零,南至居庸关,西至坚昆,冬至东胡。匈奴的打击范围覆盖了整个汉匈世界的北部。 名城:单于王庭 名城:龙城、左贤王庭、右贤王庭、休屠王部,浑邪王部,折兰王部(后为霍去病所破,开拓为河西四郡) 绝境:匈奴在被逼入绝境时,会主动释放瘟疫,造成大爆发。
在了解游戏中的匈奴之后,我们也得来点干货—— 此次,依然有请匈奴史专家,暨知名国漫作者蓦然,他曾在在作品《夜之鹰》和《定西荒》中,对匈奴做出过深刻的刻画,有趣的是,因为时代的接近和思路的统一,蓦然作品中的匈奴,和《汉匈决战》中的匈奴,颇有相似点呢。 附文:漫画作品《定西荒》中关于匈奴的复原 文:蓦然 由于之前有《夜之鹰》,对于匈奴和西域民族都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这为《定西荒》提供了非常大的便捷,可以让我不必像当年画《夜之鹰》那样准备那么多年,这个故事从编剧、搜集素材、考证到完成开头7页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 下面我们来看下头7页里关于匈奴的复原。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是:仍存在争议。如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有争议那可以理解,但随着后来大量匈奴人骨骼的发现,匈奴人种已经不再是一个争议,Discovery探索频道还专门为发掘匈奴墓葬做过一个跟踪节目,人骨检验结果为蒙古利亚人种北亚类型,这个抽样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实际上目前发掘的大部分匈奴人骨都属于蒙古利亚类型,少部分混有白种血统。 亚洲匈奴自始至终始终都是一个以黄种人为主体的民族,但他的人种是在逐渐改变的,并不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匈奴人长得都一样的。在《夜之鹰》里我们清楚的看到早期匈奴人的样貌是纯粹的黄种人,但到了东汉时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冒顿单于统一漠北以后,匈奴的人种就一直在缓慢的欧化,这和当时匈奴征服了很多白种人国家有关,其中向匈奴稳定提供白种基因的两个主要族群是坚昆和乌揭,这两个民族的体质主要为原始印欧人类型,其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安德罗诺沃文化,体貌特征为金发蓝眼或红发绿眼。《新唐书》中这样描述坚昆的后裔黠嘎斯:“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两汉时代的坚昆人种和西域东部北部的主体人种是一致的,都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所属民族,这个以后会在介绍西域人种的时候进行详细介绍。 由于匈奴的白种血统来源在北部叶尼塞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代,使得西北匈奴人的体质特征开始慢慢改变,经过长年民族融合后匈奴的南北部人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从西汉开始,南匈奴的样貌和北匈奴的样貌就在越来越不一样,南匈奴混入了很多的汉族血统,而北匈奴则混入了很多白种血统。其实北匈奴和南匈奴在匈奴形成初期人种就存在差异,南匈奴大概是在战国时期并入匈奴的,在这之前他们是中国北方的戎狄各部,在种型上更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型,漠北匈奴最初种型是蒙古人种北亚型。 那匈奴人的样貌能否在考古发掘出的绘画或雕像中有所体现?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很多汉代的画像砖中都有匈奴人的形象。
在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当时北匈奴的面部轮廓。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北匈奴武士都有较为突出的鼻子,这些显然是北匈奴中混血比较厉害的个体。 我们再看另一组画像石,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胡汉交战图。这组画像石的年代也是东汉时期,但北匈奴的鼻骨并没有那么突出,和汉军看起来样貌接近。 当然,还有北匈奴和汉军样貌几乎无差别的画像石。
上面这幅图中带尖帽的骑士就是匈奴人,其五官突出程度和汉军战士几无差别。在右下角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匈奴女性被俘的形象,可见尖帽并不只是匈奴男性的装束。
当然,还有更多画像石,有些鼻骨真的非常突出,有些则较为扁平,也就是说,北匈奴种型在东汉时期已经不是固定的了,由于混血程度的不同,体质特征要么接近黄种,要么接近白种,会呈现出一个梯队式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参考今日的克里米亚鞑靼人,鞑靼人在进入克里米亚初期是纯蒙古人,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混入越来越多的白人血液,现在鞑靼人中既有看起来非常白种的,也有看起来像蒙古人的。 这种族群内部的差异也存在于欧洲的匈奴人中。关于匈人就是匈奴人后裔的论证我在之前的视频和长微博里都有过论述,不再重复。 我们看下欧洲男性匈奴人颅骨复原图。 欧洲匈奴的押头习俗或源自西域。《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人产子“以木压首”,就是说龟兹人生出的婴儿都要用木头夹头,这种情况会导致头骨变长,出现图片中那种情况。《大唐西域记》记载:“佉沙国,周五千余里,……其俗生子,押头匾,容貌粗陋,文身绿睛” 佉沙国就是汉代的疏勒。 xj出土的头骨中就有类似欧洲匈奴的形态,并且还有强制把鼻子压扁的情况,而且这种强制把鼻子压扁的情况在欧洲匈奴中也存在。 押头习俗在西域并非只有一个城邦有,龟兹和疏勒是比较大的城邦,其他众多小城邦中肯定还有很多有此习俗的。而我们知道,北匈奴曾长期盘踞西域,龟兹就是当时北匈奴的主要附属国,而北匈奴和这些有押头习俗的西域胡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血,因此西域胡人押头的习俗就通过民间的通婚带入北匈奴的族群中。待到北匈奴彻底离开西域以前他们已经形成了押头习俗,并且把这种习俗也带向了欧洲。 匈奴的种热衷混血的习俗可能是因战争所致,匈奴以战争作为经济支柱,人口流失会比定居民族快,因此他们常吸纳外族弥补其人口稀少的短板,或通过直接掠夺,或通过买卖人口,成批引入妇女,然后让这些妇女生出更多的匈奴战士。匈奴会向属国要求进贡妇女,比如乌桓就有大量妇女进贡给匈奴的明确记录,其他附属国情况也不会例外,西北匈奴有较高比例的混血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会定期从坚昆、乌揭等白种附属国中引入妇女,因此西域诸国也必定有很多妇女流入了北匈奴。由于西域是北匈奴西迁前的最后一站,因此西域民族对匈奴的影响在匈奴西迁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 现在已经出土的欧洲匈奴人男性头骨,多数都有着非常突出的鼻骨,但他们的眼睛仍是细长的,欧洲史学家对匈奴人的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细小的眼睛和突出的大颧骨是欧洲匈奴的重要特征。欧洲匈奴人的复原图侧面轮廓非常接近沂南画像石中的北匈奴形象,因此这个复原图也可以作为北匈奴形象的一个重要参考。 因此在《定西荒》的画面中,北匈奴可能很多都有高而突出的鼻子,也会有很多较为扁平的鼻子,南匈奴的样貌则会更接近汉人,当然,南匈奴也是会和白种混血的,只不过程度不会像北匈奴那么高。 下面来谈匈奴人的发型。按照史书里的记载匈奴人是披发左衽,但我们在匈奴墓葬中常能发现辫子,也就是说匈奴人中可能最少有披发和辫发两种,匈奴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部落很可能在文化习俗上存在差异。 而在汉代画像石上,我还能看到一种非常独特的发型,这种发型和女真人非常像,就是头顶留一块头发,然后变成辫子或者扎起来。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了匈奴人中流行的尖帽,没戴帽子那些从头顶垂下了一撮长长的头发,当然,这种发型其实在鲜卑人中也有。 上面这个画像石也是反映汉匈作战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个头戴尖帽的匈奴人形象,在左下角有一个被绑着的匈奴战俘,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脑后拖着一条鞭子。
欧洲匈奴的发式也是头顶留一块头发,然后编成一根鞭子。在发式上欧洲匈奴和亚洲匈奴依旧是一致的。一致的发型,一致的人名,一致的官职名称,一致的骑兵制度……匈人和匈奴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这些只能算巧合,那真的不清楚考据还有何意义。 回到主题,北匈奴的发型可能存在头顶留一块的样式和披发的样式,并非单纯一种。因此我们看到那个没戴帽子的匈奴人只留了头顶一块头发。 关于东汉时期北匈奴的服饰……上面的画像石里已经非常清楚的展现给我们了,当时的匈奴人服饰其实和中亚游牧民族并没有明显差别,汉书里也提到,大月氏、乌孙、匈奴同俗,那他们在衣着上应该也是有相似之处的。这种尖顶冒并不是塞人独有,因其实用性可能已被当时的游牧民族广泛接受。 匈奴人所穿上衣的长度需要注意一下,有些画像石里上衣很长,下缘可以到膝盖一下,但在骑兵作战以及骑兵俘虏的画像石中,他们的上衣看上去非常短,所以可能在行军作战的时候他们会穿更方便在马背上做动作的短衣。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匈奴骑士和汉军骑士上衣长度的明显差别。 所以《定西荒》中开头这些匈奴骑士都身着更方便作战的短衣。
关于武器,我们先来看下匈奴的刀
环首铁刀不仅在汉军中很常见,匈奴人也常用,相比之下匈奴青铜刀的手柄更有特点。 上面这幅图中我们也能看到匈奴刀的大体样式,这个肯定是铁刀了,长度较长,手柄应该是一种环首。这幅画像石里还有匈奴盾牌的样式,这种盾牌中间是有弧度的。
|